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  • 天氣資訊
    • 113-04-25
    • 星期四
    • 下午 09:31
  • 災害示警
   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Exception (0x80131904): 無效的物件名稱 'dbo.Comm_Disaster'。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Connection.OnError(SqlException exception, Boolean breakConnection, Action`1 wrapCloseInAction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TdsParser.ThrowExceptionAndWarning(TdsParserStateObject stateObj, Boolean callerHasConnectionLock, Boolean asyncClose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TdsParser.TryRun(RunBehavior runBehavior, SqlCommand cmdHandler, SqlDataReader dataStream, BulkCopySimpleResultSet bulkCopyHandler, TdsParserStateObject stateObj, Boolean& dataReady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DataReader.TryConsumeMetaData(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DataReader.get_MetaData(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Command.FinishExecuteReader(SqlDataReader ds, RunBehavior runBehavior, String resetOptionsString, Boolean isInternal, Boolean forDescribeParameterEncryption, Boolean shouldCacheForAlwaysEncrypted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Command.RunExecuteReaderTds(CommandBehavior cmdBehavior, RunBehavior runBehavior, Boolean returnStream, Boolean async, Int32 timeout, Task& task, Boolean asyncWrite, Boolean inRetry, SqlDataReader ds, Boolean describeParameterEncryptionRequest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Command.RunExecuteReader(CommandBehavior cmdBehavior, RunBehavior runBehavior, Boolean returnStream, String method, TaskCompletionSource`1 completion, Int32 timeout, Task& task, Boolean& usedCache, Boolean asyncWrite, Boolean inRetry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Command.RunExecuteReader(CommandBehavior cmdBehavior, RunBehavior runBehavior, Boolean returnStream, String method) 於 System.Data.SqlClient.SqlCommand.ExecuteReader(CommandBehavior behavior, String method) 於 System.Data.Linq.SqlClient.SqlProvider.Execute(Expression query, QueryInfo queryInfo, IObjectReaderFactory factory, Object[] parentArgs, Object[] userArgs, ICompiledSubQuery[] subQueries, Object lastResult) 於 System.Data.Linq.SqlClient.SqlProvider.ExecuteAll(Expression query, QueryInfo[] queryInfos, IObjectReaderFactory factory, Object[] userArguments, ICompiledSubQuery[] subQueries) 於 System.Data.Linq.SqlClient.SqlProvider.System.Data.Linq.Provider.IProvider.Execute(Expression query) 於 System.Data.Linq.DataQuery`1.System.Linq.IQueryProvider.Execute[S](Expression expression) 於 Hamastar.Business.Object.Comm_Disaster..ctor(Int32 SN) 於 SiteApp.FixedModuleString.SideInformation() ClientConnectionId:c9d9d56d-c1c5-49dc-bfcc-96dbca95b684 Error Number:208,State:1,Class:16

法務部調查局清流月刊【Line來Line去,資安別賴掉】

  • 發布單位:行政室
  • 資料提供單位:桃園市復興區公所

行政效率固然重要,但不能只為效率而忽略安全,

畢竟,沒有了資訊安全,再高的效率都沒有用。
  年由於行動通訊的發展,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,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所公布的2014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顯示:國內行動上網人數已達1,260萬人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FIND團隊的調查,推估全臺行動族群計有1,432萬人,且同時持有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人口則有527萬人。
  近年間Line變成國人手持式行動裝置上首選的即時通訊軟體,它不僅是年輕人溝通的工具,甚至變成政治人物親民、愛民、戮力政務的象徵,任何政府機關好像沒有用Line,就是落伍、不認真。
  但是Line用於公務上真的安全嗎?以往發生在即時通訊軟體上的詐騙案就已層出不窮,小到如前往超商買遊戲點數,大到要對方去銀行轉帳,詐騙手法不斷翻新。先前又發現某刑大大隊長的Line帳號遭盜用,被拿來要求朋友買遊戲點數;也有人誤把色情影片或個人行程傳到公務群組。
  使用Line多年經驗的小潘也看到這則新聞,於是就在師生下午茶約會中跟司馬特老師討論這個議題。司馬特老師聽完小潘的問題,喝口咖啡表示,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所面臨的資訊安全問題,可分成幾個層面來看,包括帳號、身分認證以及訊息內容。
  所有開放式系統為了讓使用者能為它編寫應用程式,都會將它的系統架構、功能開放出來;既然把門打開,有心人士難免就會進來,這是不可避免的宿命,尤其在網路世界,門禁幾乎是不設防的狀態,即使像微軟這麼大的公司,它的Windows系統也是經常有病毒、駭客出沒。
  目前市面上的智慧型手機,除了Apple是自己專屬的作業系統外,其餘的手機廠商,不管是Android系統或者是Windows Phone系統,都屬於開放式架構,因此,手機業者一旦選上它,就已具備被入侵的缺陷,這是它先天上的不足。
  既然先天已經不足,後天就不能再失調,即時通訊軟體的訊息係透過網路傳送,而病毒、駭客都會經由網路進來,所以帳號密碼要選用複雜度高的,而且要定期更換才不容易被破解。若遇有異常對話,應先做身分認證,身分認證若在即時通訊軟體上無法確認,就應透過電話的方式進行。
  Line來Line去的資訊安全議題,應該置重點於內容上;內容包括了群組成員的對話及傳遞的資訊內容。無線通訊是透過訊息在空氣中傳遞,既然以空氣為介質,當然無法避免有心人士的非法截取。試想,如果警方在攻堅時,用Line公告攻擊發起的時間,萬一訊息被歹徒接收了,會有什麼後果?
  每個人在即時通訊軟體上可能擁有很多群組,這麼多的群組,如果把機密訊息發錯群組,又會造成什麼後果呢?這可不像我們在聊天時,發現講錯地方,補一句「打錯了」就沒事的。即時通訊軟體一旦發出就收不回,機密資訊一旦發錯群組,就被看光光了。最重要的是傳送檔案的問題,由於Line是日本公司發展的軟體,伺服器在國外,所以我們不知道傳送檔案的路徑是什麼,在這麼遠的過程中,萬一被有心人士從某個伺服器中截取,而這個檔案又具機密性,則對國家造成的損失,可能難以估計。
  小潘聽到這裏,又有了新的問題,效率跟安全可不可以兼得呢?司馬特老師表示,效率跟安全當然要同時考量,為了避免檔案遭洩漏,政府機關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傳送檔案時,應訂定機密等級,限制沒有機密等級的資料才能透過即時通訊軟體來傳送,具有機密性的檔案本來就要依規定傳送,資訊安全還是高於一切
  小潘這時恍然大悟,政府跟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處理的事務,很多都跟國家、人民的安全有關;行政的效率固然重要,但是,不能只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安全,畢竟,沒有了資訊安全,再高的效率都沒有用。
魯明德(作者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講師)
出處:法務部調查局清流月刊104年6月號